《南極大陸》,是2011年TBS60週年台慶的大製作紀念電視劇,改編自由北村泰一
《 南極越冬隊太郎次郎的真實
》。木村拓哉主演。
故事發生在昭和30年(1955年)間,戰後10年左右,日本為了奪回失去的自信,人們不顧一切地拚命工作,想要重新恢復經濟。
但是,世界各國都給日本貼上了「模仿之國」、「戰敗國」的標簽。當時,世界各地關於觀測地球的活動很活躍。以美國、蘇聯為中心的戰勝國成立了國際地球觀測年特別委員會,計劃在未知的大陸南極進行觀測。
作為亞洲唯一參加該計劃的國家日本承受著「戰敗國日本」的罵聲,於是被分配到的觀測地點是被稱為「幾乎不可能登陸」的場所:哈拉爾王子海岸(Prince Harald Coast),那裡零下50度,充斥著每秒風速100米的暴風雪,是最惡劣的地方,完全不被世人所期待。
歷史
在1951年(昭和26年),各國開始提倡國際地球觀測年,因此日本希望能夠參加。當初,是預定到赤道進行觀測活動,但是擁有該地領有權的美國反對,因此,在1955年2月更改為南極觀測,總共有12個國家參加。本來的計劃預定進行2次觀測活動。由於準備期間不足,因此所使用的觀測船「宗谷」只是一艘趕工改造的舊船。觀測隊在出發時亦並未決定建造基地的地點,所決這責任落在隊長身上。
1956年出發的南極觀測船「宗谷」載搭著永田武隊長及其率領的第1次南極観測隊53名隊員,在次年到達東釣鉤島。1957年1月29日,永田登陸南極,並將準備興建的南極觀測基地命名為昭和基地在1月31日正式決定興建,而工程在2月1日展開。2月8日,永田在這裡過了一夜,並在2月15日離岸。完成後的昭和基地共有4座建築物,其中一座是發電樓。隊中的西堀榮三郎副隊長兼越冬隊長與其他隊員共11名進行越冬任務。1次隊因觀測器具結冰等問題使往後日子過得極度困難。這時,最主要的運輸工具,是由樺太犬所拉動的雪橇。另一方面,在2月15日離岸的「宗谷」因浮冰所困,在28日由當時最新鋭的前蘇聯破冰船「鄂畢」號救出。
樺太犬
1958年,永田繼續以1次隊隊長的身份率領第2次觀測隊乗搭「宗谷」前往南極,但由於「宗谷」被厚大的浮冰所困而無法靠岸。2月14日,1次隊越冬隊全隊員由飛機及直昇機運送回「宗谷」。在昭和基地的15隻樺太犬因後續的行動而留在基地中。
但是,由於惡劣天氣沒有好轉,2月24日正午(一説是13時),永田宣佈將不進行為越冬行動,因此樺太犬們被捨棄在南極。當初計劃只進行2次的觀測計劃的觀測隊,由於2次觀測隊未能執行任務而將觀測計劃延長至3次。
一年後第3次越冬隊到達昭和基地,發現樺太犬中的「太郎」與「次郎」於昭和基地等待隊員回來。這件逸事後來製作為電影「南極物語」,並大獲成功。
第3次越冬隊在基地內發現7隻仍戴著項圈但已經斷氣的樺太犬,另外6隻已不知所蹤。在基地中狗糧及死去狗並沒有被進食過的跡象,所以北村泰一推測生還的樺太犬應該是食用海豹的糞便及企鵝為生。北村與3次隊越冬期間,也確曾目擊太郎與次郎捕獲過企鵝。太郎與次郎兩兄弟也成為不用戴項圈的得意個體。
太郎與次郎生還的消息在日本帶來不少衝撃與感動,更有人創作了一首以牠們為名的歌,名為《樺太犬太郎與次郎(タロー・ジローのカラフト犬)》(しばざきそうすけ作詞、豐田稔作曲)。更甚者,為日本動物愛護協會,在東京鐵塔開始營業的時候,在這裡設置了15隻樺太犬的記念像製作者為安藤士(製作忠犬八公像的彫刻家)
1960年(昭和35年)7月9日,次郎在第4次越冬期間病死,享年5歳。而太郎在南極逗留4年半後,跟隨第4次越冬隊於1961年5月4日回國。在1961年至1970年間被飼育在札幌市北海道大學植物園,於1970年(昭和45年)8月11日因衰老死亡,享年14歳零7個月。換算成人類年齡約為80至90歲的天年才往生。其後被園方製成標本作展覽。另一方面,次郎由位於東京上野的國立科學博物館製成標本,但由於次郎在南極病死及在製成期間也受過點損傷,所以整個過程並不簡單。
南極物語
1982年(昭和57年),描寫太郎與次郎經歷的電影「南極物語」由村山雅美監修及協助製作,村山在1968年(昭和43年)12月19日曾率領第9次觀測隊到達日本人從未到過南極點。該電影其後在1983年公映。拍攝期間,由於調配不到樺太犬,所以使用南極觀測最常用的愛斯基摩犬頂替。
因電影的影響,坊間發起了讓太郎與次郎團聚的運動。結果,在1988年(昭和63年)9月2日至17日的期間,於稚內市青少年科學館舉辦「太郎與次郎回鄉特別展(タロ・ジロ里帰り特別展)」,初次將太郎與次郎的標本放在一起作展覽。而在2006年(平成18年)7月15日至9月3日,於上野的國立科學博物館舉行的「不可思議南極大陸展2006(ふしぎ大陸南極展2006)」中再次將太郎與次郎的標本集合作展覽。
宗谷號
1959年1月至3月,在「宗谷」於哈拉爾王子海岸靠岸期間﹐於昭和基地內設置「宗谷船內郵局昭和基地分室(宗谷船內郵便局昭和基地分室)」。
1960年10月10日,第4次越冬隊員福島紳(1930年 - 1960年)基地內固定雪橇的時候因惡劣天氣而遇難。同年10月17日確定為死亡。其後,越冬隊在福島紳遇難地點(S69°、E39°35′)建立了一座石標,被命名為福島石標。於1972年基於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(付屬書V第八條)﹐福島石標被指定為南極史跡遺產,後來亦列為日本南極史跡記念物。福島隊員的遺體,在1968年離基地4公里外的約西釣鉤島被發現。
當初計劃只進行2次活動的南極觀測隊,結果延長到5次,其後建議再延長的呼聲亦不斷增高,但由於「宗谷」已經老化,在1961年出發的第6次觀測隊(沒有進行越冬)於1962年歸國後﹐日本的南極観測暫時中斷,昭和基地亦再度關閉。
在1965年,新造的南極觀測船「富士」(ふじ)竣工後,由第7次觀測隊重新開始越冬任務,
在1983年(昭和58年)由第25次觀測隊及越冬隊開始,南極觀測船轉為初代「白瀨」(しらせ)。
觀測船「宗谷」、「富士」、初代「白瀨」的船內郵局,各自有自己所使用的風景印(一種紀念郵戳)。
昭和基地
1973年(昭和48年)9月29日昭和基地成為日本國立極地研究所的觀測施設。
2003年(平成15年)1月至2004年1月2日為止﹐於基地內設立了NHK南極Hi-Vision播放中心,該中心由5名職員在2002年12月開始於越冬期間建設,在建成後從事對日本播放的傳送工作,最後該5名職員在2004年3月歸國。作為替換,朝日新聞在2004年1月1日開設南極支局。
由於碎冰艦「白瀨」老化,令後續的觀測活動帶來障礙及擔憂,所以在2006年計劃由Universal造船舞鶴事業所建造後繼艦(2007年動工、2009年5月完成)。艦名是繼承上代觀測船,因而再被命名為「白瀨」(二代、しらせ),在2009年(平成21年)的第51次南極觀測隊及越冬隊開始服役及運用。